(一)森林提质行动
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面积,见缝插绿,使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,确保全市年均新造林(绿化)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.5%以上。大力开展森林进城工程,强化防护绿地、附属绿地的规划与建设、推广立体绿化新模式。实施森林精准经营与提质工程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,实施封山育林、碳汇林示范林和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,扩大森林覆盖面,改善森林结构。同时,深化特色经济林、用材林、花卉苗木和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建设。加强种质资源保存,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系统,开展森林防火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政资源管理“三个一”工程,有力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。
(二)公园之城行动
依托我市优质资源条件、结合资源禀赋、文化内涵,以绣花之功,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、有特色、示范性的公园,着力建设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郊野公园、城市公园、社区公园、乡村公园等城乡公园体系。以各县(市、区)环城林带为骨架,以现有各级森林公园、国有林场为基础,大力发展城郊型、城镇型森林公园,形成布局合理、类型齐全、功能完备的国家级—省级—市级—县级—镇级五级森林公园体系。在各城区建设成区之外,打造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资源、展现自然人文风貌、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等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。打造城区公园体系,在城区新区建设中,实现“公园+”,将城市公园作为规划的核心要件,优先定点规划建设;在老城区建设中,实现“+公园”,充分利用“三旧改造”拓展绿地空间,因地制宜地增加袖珍公园、口袋公园等,突出以社区体育公园为特点的微型公园绿地建设。不断提高公园质量,提升服务品质,改善人居环境,形成具有阳江特色的“公园之城”。
(三)生态绿廊行动
在市域范围内高速公路、铁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县乡道路两侧,建成近自然的、以乡土绿化植物为主、层次分明、景观优美、防护功能完备的道路景观林网。在市域范围内的江、河、湖、海、库等水体沿岸,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,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,形成我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。依托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地、矿区废弃地、不宜耕种地等闲置土地,建设环城片林。绿廊植被最大限度的保护、合理利用现有的本土、自然和人工植被,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。强化生态绿廊的生态连通性,有效实现生态隔离与连通功能,筑牢市域生态屏障。
(四)森林家园行动
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乡空间,积极推进森林进单位、进学校、进厂区、进居民区,在全市开展森林示范园区创建活动。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和经济功能,增强居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获得感。积极推进各类公园、绿地免费向居民开放,建设遍及城乡的绿道网络和生态服务设施,方便居民进入森林、享用森林。
(五)绿美乡村行动
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程。全面加强原生植被、自然景观、古树名木、小微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;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,努力保持乡村原始风貌,真正留住乡情、记住乡愁。注重抓好四旁植树、村屯绿化、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,着力打造生态乡村,提升生态宜居水平。打造一批森林小镇、森林村庄和森林人家,加快发展生态旅游、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,推动产业兴旺,增加农民收入,引领乡村振兴。
(六)生态文化行动
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,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。依托各类生态资源,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、科普教育走廊和标识标牌,建设森林博物馆以及其他生态类型的场馆,设立参与式、体验式、互动式的生态课堂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,做好市树市花评选和推广应用,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”义务植树新模式,大力开展绿地认种认养,利用植树节、森林日、湿地日、荒漠化日、爱鸟日等生态节庆日,积极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教育活动。